甜梦文库 - 经典小说 - 朕就是亡国之君在线阅读 - 第三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动的规矩

第三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动的规矩

    罗炳忠怀着对日后贵州生活的无限担忧,终于来到了会同馆,报备使用驿路和驿站诸事。

    大明的给驿制度是非常严格的,罗炳忠一个举人前往贵州本是没有资格使用驿站的,但是这次陛下派人前往贵州,全都可以使用驿站。

    而在这里,罗炳忠意外的发现了襄王朱瞻墡也在会同馆外。

    “殿下这么急着要回襄阳吗?”罗炳忠上前搭话。

    朱瞻墡很气,说好的回襄阳去做乐子人,结果跑去贵州总理诸事,三年为期。

    他现在看罗炳忠也是越看越生气!

    罗炳忠有些奇怪的问道:“殿下?”

    朱瞻墡叹息的说道:“我也要去贵阳!”

    襄阳贵阳一字之差,却是天壤地别。

    朱瞻墡的车驾里拉着一大堆厚厚的案牍之物,朱瞻墡拿出了其中一本说道:“土司之间的世仇,这个有利于我们居中调和他们的矛盾。”

    罗炳忠看了许久,才呆滞的说道:“确定是调和吗?”

    朱瞻墡靠在了车驾的椅背上,十分确认的说道:“肯定是调和,也只能是调和?你难道以为是挑唆吗?”

    罗炳忠当然知道这两个词是反义词,但是有些时候,确实是殊途同归,他点头说道:“殿下高见。”

    朱瞻墡再次拿出了一本来自户部的贵州黄册、鱼鳞册,看了看想要扔出窗外,但是思考了片刻,还是扔到了一旁说道:“毫无参考价值,若非为了大明官员的面子,孤真想扔到窗外去。”

    罗炳忠拿过了那些黄册和鱼鳞册,翻动了一下点头说道:“确实是废纸一堆,这些卫所和府州县的人丁和田亩总是在变化,但是贵州地方的总丁口和田亩,却是自永乐年间设立贵州三司至今,毫无变化。”

    朱瞻墡感慨万千的说道:“不得不说,咱们大明的官员即便是到了九溪十八洞,依旧保持者一如既往的水平。”

    “就像是洪武三十年户部尚书郁新核定天下富户,五十年过去了,到了景泰元年,天下富户依旧是一万四千户一样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一如既往的保持者高度的默契,几十年如一日,黄册和鱼鳞册从不增加减少。”

    罗炳忠认真的思考了下说道:“但是他们也没有让田册和鱼鳞册减少。”

    朱瞻墡愣愣神,吐了口气,感慨万千的说道:“这当然无法减少,所以这才是陛下派孤前往贵阳的目的啊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为什么要再折腾一趟嫡皇叔呢?

    因为贵阳的问题,不仅仅是播州土司的问题,那里还有和大明腹地一样严重的官僚问题。

    比如这田册和鱼鳞册为何不能减少呢?

    因为一旦减少,那么上一任就存在了欺瞒,这代表了上一任在说谎,但是这个上一任很大可能已经升迁了。

    所以,所有的黄册和鱼鳞册,就如同一汪死水,死寂一样,无法撼动。

    而且这种潜规则不仅仅表现在了黄册和鱼鳞册上,到处都是。

    这种潜移默化的默契,必须要有个身份特殊的人,不怕得罪上一任、甚至上十任,掀开蒸笼的盖子去看看,究竟糜烂到了何种地步。

    朱瞻墡坐直了身子,面色凶狠的说道:“升官发财和突然病逝,就是官员的两个方向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遵守规则,那么就会升官发财,如果不遵守规则,甚至连驿站都走不出去。”

    “就像李宾言在山东在驿站被围杀一样。”

    罗炳忠稍微品味了一下,叹服的说道:“那真是太吓人了。”

    朱瞻墡又拿出了吏部的一封历年贵州的官员调动,他看了半天,摇头说道:“这贵州地方的所有的调动,就是八个字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”

    罗炳忠也看了许久才摇头说道:“是所有地方,除了京官。”

    朱瞻墡叹服,点了点那份人员调动的名单说道:“甚至包括了京官。”

    罗炳忠试探的问道:“那殿下,怎么办呢?”

    朱瞻墡却满是笑意的说道:“其实也不难。”

    “那该怎么做呢?”

    朱瞻墡信心十足的说道:“陛下怎么做,咱们就怎么做,他贵州翻上天了,还能有南直隶的那帮人凶狠吗?”

    罗炳忠看了一眼窗外,那是陛下派来的三百缇骑,点头说道:“殿下高见。”

    贵州的确需要嫡皇叔去料理,而且只需要和陛下在南直隶做的事情一样,就可以稳住局面,最终彻底打破僵局。

    至于京中官僚,那就不是他们襄王和长史要cao心的事儿了,扔给陛下去头疼就是。

    而此时胡濙正带着刘吉处理着公务,言传身教。

    “虽然有我的举荐,但是你进礼部的事情,恐怕不会那么简单。”胡濙手里拿着几本书,这是刘吉最近在他的藏书楼借的几本书。

    这些书上有胡濙的笔记,刘吉是个很好的学生,他真的很刻苦,甚至那些当初胡濙做的笔记,都被一字不差的抄录了下来,方便每时学习。

    一些内容刘吉并不懂,但是背下来,日后遇到了自然就懂了。

    “为什么?我明明很擅长礼部诸事。”刘吉有些迷惑的问道。

    胡濙笑意盎然的说道:“正是因为你很擅长,所以你就更不能入礼部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什么道理?”刘吉眉头紧皱。

    胡濙认真的思考了许久说道:“就像是金尚书身上明明有军功,回京之后,他只能做户部尚书一样,当然一些人的想法错了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完全没料想到,从地方上来的巡抚,挂着兵部右侍郎,巡视地方的于少保,更适合做兵部尚书。”

    “也像现在的江渊一样,他做了兵部尚书,虽然他做的很不错,至少比陈汝言强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一种默契。”

    这段话虽然很复杂,但是刘吉还是用力的领悟其中的道理。

    金濂跟随宁阳侯陈懋,不仅仅在福建抵背杀敌,而是金濂从正统三年起,就开始参赞宁夏军务,土木堡之变后,金濂回京却做了户部尚书,而不是更合适的兵部尚书。

    而是正统十三年从地方巡抚入京的于谦,做了兵部尚书。

    因为金濂很懂军务,所以他不能当兵部尚书,因为江渊不是很懂军务所以做了兵部尚书,因为刘吉很懂礼法,所以他不能入礼部为官。

    逻辑都是一样的,官场上有若干的潜规则,这就是其中的一条。

    刘吉疑惑的问道:“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,不应该才是朝堂吗?”

    胡濙摇头说道:“不,恰恰相反,如果你主官很懂这些事,那些蝇营狗苟,还如何进行呢?”

    “这和我想的完全不同。”刘吉无奈的说道。

    胡濙笑着说道:“子曰: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

    这句话是孔子的话,就是让百姓跟着走,但是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。

    胡濙笑着说道:“民可使道之,而不可使智之。民可道也,而不可强也。但是我要提醒你,陛下走的是民进则国进的路,这些不合适,以后就不要再讲了,否者陛下会厌恶你。”

    “礼法其实如此不便之物?要因时而动。”

    有些学问太古老了,陛下已经总论了财经事务,这些不让百姓明白道理的句子,不可以在拿到庙堂上去说了。

    刘吉赶忙说道:“下官清楚了。”

    胡濙继续开口说道:“《韩非子》曰:官职者,能士之鼎也,任之以事,而愚智分也。”

    “眼下,你揽了《寰宇通志》的差事儿,朝堂之事莫问,去重庆府吧,从重庆府沿江而下,把这四万里水路勘测做好,我举荐你到礼部为官,便不再有什么问题了。”

    官场是个名利场,是个熔炉场,是个鼎,只要让官僚办几次事,就能看出他的能力来。

    这也是考成法的妙用。

    为何考成法能够打破根深蒂固的朋党呢?

    因为就是关系通天,若是考成不过,那便无法升迁。

    刘吉迷茫的问道:“可是胡尚书不刚说了吗?我因擅礼法,而失礼法官职吗?”

    胡濙坐直了身子,十分认真的说道:“一套明面上的规矩是大家必须要遵守的。”

    “一套暗地里的规矩,这套规矩,是会随着明面上的规定去变化的。”

    “你如果遵照暗地里的规矩其办事,那只能走在暗地里,见不得光,上不得称,有所求,自然会被人利用,就需要不断的妥协,忍让,去利用你手中的权柄,去交换你需要的另外一些权柄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按照明面上的规矩去做事,那便是仁者无敌。”

    “于少保就是如此的人,所以他即便是废掉了稽戾王的皇位,但是依旧无人可以置喙,并且依旧执掌朝臣牛耳。”

    “我希望你能遵循明面上的规矩,这样日后,但求一个问心无愧便是。”

    胡濙看着刘吉依旧迷茫的神情,笑着说道:“没事,你现在只需要记住我这番话就是了,日后,你就明白了。”

    “谢胡尚书教诲。”刘吉道谢,虽然他不懂,但是当他从重庆府走到松江府,把寰宇通志修出来之后,就会明悟这番话。

    他会遇到很多的权力交换的问题,他会慢慢明白这些道理,这些告诫。多么的重要。

    人生有很多的岔路口,但是这些岔路口如何去选择,完全看刘吉自己了。

    陈循带着翰林院的文林郎,完成了寰宇通志历代文书的整理,随后派出文林郎去了各地,勘验所有的地志是否发生了变化。

    而朱祁钰回京的第十天,终于开始了第一次的奉天殿朝议。

    在净鞭三声脆响之后,在天空依旧未曾完全明亮的时候,官员们终于在大汉将军的检查之后,走进了奉天殿内。

    奉天殿的月台之上,再不是坐着四方凳的监国襄王朱瞻墡,而是大明的皇帝朱祁钰。

    “臣等参见陛下,陛下万岁,万岁,万万岁。”群臣见礼。

    朱祁钰笑着说道:“平身。”

    兴安一甩拂尘,高声喝道:“有事出班早奏,无事卷帘退朝。”

    只见左班中闪出一员大臣,配玉带金鱼,乃工部尚书石璞,他高声奏道:“臣连日接得开封等处水灾文书,道:黄河水溢,牵连淮、济,其势甚汹涌,恐有陵寝淹没,城郭倾颓之祸,介时淮南一带,尽为鱼鳖。臣不敢不奏,请旨定夺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已经和石璞沟通过了此事,石璞将自己前往开封府,治理黄河。

    朱祁钰开口说道:“黄河夺淮入海,百姓苦不堪言,历代治河,皆是黄河上排列数百艘大船,号令众多船工用耙疏浚河底,这主意看起来很妙,但结果是上疏则下积,此深则彼淤。”

    “摁下了葫芦浮起了瓢,这种哪里有窟窿就堵哪里的事儿,难道要一直如此做下去吗?”

    用耙疏浚河底,降低黄河这条地上河的河床高度,看似是个不错的主意。

    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,却是不尽如意,因为一旦挖掉了一个地方的河床,就会很容易导致决口,结果就是上疏则下积,此深则彼淤。

    石璞站直了身子说道:“治理黄河有三,其一,以人治河,不若以河治河。”

    “束水攻沙,通过筑堤束窄河道,过水断面窄后流速加,达到冲刷淤积的目的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点头,束水攻沙,好计策。

    “那过往为何不用呢?”朱祁钰笑着问道,这番奏对其实早就奏对过了,现在的奏对是说给朝臣们听罢了。

    石璞言简意赅的说道:“因为凌汛,河面太窄,则凌汛至则毁堤。”

    “其二呢?”朱祁钰点头继续追问道。

    “其二,复建贾鲁所修堤坝,使黄河复东汉王景故道,黄河由南北归,过济南府至宾州,再入渤海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黄河善淤、善决,善徙,黄河六徙,若摺扇的扇骨,多至数十根。武陟、荥阳是扇纽,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,南至淮河。黄河的改道,民不聊生。”

    王景故道,乃是东汉修建。

    王景筑堤后的黄河,黄河自此稳定了八百余年,并无迁徙,确是位置比较理想的一条河道。

    所以有王景治河、千载无恙。

    元朝的时候,贾鲁去治河也是走的王景故道,虽然大获成功,但是元朝很快就纲纪崩坏,这黄河便再夺淮入海了。

    “既然有此河道,为何不用呢?”朱祁钰询问道。

    石璞言简意赅的说道:“没钱没粮。”

    迁民需要钱,组织民夫挖掘河道需要钱,修筑河道堤坝需要钱,维护河道需要钱。

    都要钱,但是朝廷没钱,怎么修?

    所以这治河之事始终停留在了纸面上,从来无法推进。

    朱祁钰点头说道:“所需多少?”

    “三百万银币可筑堤,若是肯增至五百万银币,可保百年不徙。若是肯持续给银,年不过十万银币,可两百年无虑。”

    金濂立刻瞪大了眼睛,五百万银币!

    这真的是太多了!

    金濂出列说道:“陛下,大明连续两年动兵,户部空空如也了!”

    朱祁钰满是怀疑的问道:“不是吧,上次金尚书不是说,户部钱粮依旧充盈吗?这次打仗也没用多少啊!”

    金濂一脸痛心疾首的说道:“陛下,这些钱粮都已经有了去处,五百万银币,臣真的拿不出来啊!”

    “很好,金尚书。”朱祁钰却是先赞扬了一下金濂的态度。

    至少金尚书是奔着百年无忧去的,涉及到了国家大事的时候,金濂虽然平日里扣门,但是还真的舍得花。

    直接奔着五百万去了。